枕边书
记得,上海作家蒋丽萍写过一篇《可以养人的书》。她说:晚上睡觉以前的那段时光,是最放松的时光。纵然还有天大的事情,已经躺在床上了,还指望怎么着?所以,总喜欢在枕头边放一些特别的书,看上几眼,好像是为劳累了一天的自己进一些补。 有一段时间,她选择的是金圣叹批的《西厢记》、周克希先生翻译的《追忆似… 全文
记得,上海作家蒋丽萍写过一篇《可以养人的书》。她说:晚上睡觉以前的那段时光,是最放松的时光。纵然还有天大的事情,已经躺在床上了,还指望怎么着?所以,总喜欢在枕头边放一些特别的书,看上几眼,好像是为劳累了一天的自己进一些补。 有一段时间,她选择的是金圣叹批的《西厢记》、周克希先生翻译的《追忆似… 全文
几天前,闲翻一本旧书。从中飘落一片废纸,拾起细看,乃十余年前的笔迹。不知是抄录了谁的一段话,说是:世事如同风景一样,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再其中而在其外。 如今读来,倒是不能理解了。十余年过去了,世事本身已经变化了太多太多,许多标准和尺度都已更新甚至完全颠覆,所以这段话… 全文
昨夜西风凋碧树。 霜降的次日,明显感觉到,西风的分量重了许多,秋意一霎间浓郁了。 晚饭后,同老婆一起散步。小区安静的地方,隐约的灯影下,慢走,约一个时辰。 回家后,吃几个熟透的柿子。打开电脑,对机无语,不觉失笑。 遂关机,窜至天音读书用功的那屋。胡乱一阵翻书,引得他一番白眼。 无意间看到大学… 全文
关于乡村写作,或者称为自然写作,有这么几个人的书值得一读:苏联的普里什文,《大自然的日历》、《林中水滴》;俄国的阿克萨科夫,《渔猎笔记》;日本的德富芦花,《自然与人生》,还有该国永井荷风的散文;美国的梭罗,《瓦尔登湖》;美国的阿尔多.李奥帕德,《沙郡岁月》,还有约翰.巴勒斯的《醒来的森林》;… 全文
一直,贵州在我心目中那是个遥远得不可企及的地方。但自从朋友去了贵阳,那个地方仿佛一下子不再遥远,不经意间便开始关注起那里的一切。 上午的太阳很好,阳台上透进来一大片温暖的阳光。我坐在阳光里浏览一本散文杂志,一篇名为《向着时间的深处进发》的文章吸引了我。其实,真正引我注意的倒不是作者的文笔,而… 全文
春风依旧,细雨时飘,柳丝绽黄,杏花满天,转眼到了清明时候。在旧时的风俗中,清明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良朋佳侣,三两成伴,踏青饮酒,极尽赏心乐事,即便是上坟扫墓,融融春光里,相依相携的身影中,也洋溢着一种田园式的亲情和温馨。 静坐在这个城市边缘的春夜里,忽然想起遥遥家园之后的那一带长堤… 全文
清代书画大家吴昌硕曾制有一枚阴文石章,其文曰,“文章有神交有道”。虽然我不懂刀法、布局的种种经营,但那印章整体韵致的古拙之美,特别是印文的别致率真一下子吸引了我,再三品味之余,就用尺幅白纸将它放大复印下来,分赠给几个平日交好的朋友。当然不 会忘了交代他们,咱们平生交友敢说有道,至于文章可不敢… 全文
在这个有着许多热闹去处的城市里,除了自己的家和单位之外,我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了。那些散布在大街小巷的诸多书店中,只要是稍有品味的,没有一家的门槛我没迈过,几年之间,陆陆续续地选了不少好看的书。关于买书与读书,我已写下了很多的文字。如今,静坐在远离城市的寒夜里,望着窗外无声飘舞的雪花,一边… 全文
在这个如此物质如此花俏的世风里,还有多少人想着读书,我真的不能知道,连猜都不敢猜一下。话又说回来,咱猜人家干什么,谁愿读读去,不愿读玩去,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你说人家不读书者俗,人家还骂你贫读书者蠢呢。本人则一直徘徊在俗与蠢之间,通常是不想作俗人,又不愿被人骂作蠢。几经冲突之后,终于选择一条中… 全文
五十多年前的西南联大,至今尤是个颇富神秘色彩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学术氛围自由开放,校园里集中了一大批学养深厚的教授和才华横溢的学生。其时,作为新文学作家的沈从文先生也在那里教书,他开了一门写作课,很是吸引了一帮虔诚的文学青年,像汪曾琪他们隔三差五地就要跑到沈先生家里,听他讲文学讲人生,细话民族…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