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淡绵长
昨天,是2022年的最后一天。上午的阳光很好,日影静静,端一壶老白茶,重读董桥先生旧书《橄榄香》。在《自序》里,他说,章嫱期待他晚年的作品就这样简洁下去:“老人以淡为贵,活得清淡,吃得清淡,写得清淡,那是寿征。” 不由想起农历的上一个虎年,岁暮天寒,风东兄途经徐州,在我家喝茶聊天画画的情景。… 全文

犹忆年时棒子香
这是风东先生的最新画作,早上起来,就看到他发的一段视频。画的真好,我见犹怜。运笔无碍,点染有度,线条劲健洗练,水墨苍润相生,既敢粗枝大叶,又能精雕细琢,既有传统大写意的清旷练达,亦有近乎工笔的精妙传神;构图简淡,取势自然,最是那俏然风中的萧疏梢头和那只健捷欲动的苍青蚂蚱,见秋意,见精神,境界… 全文

晚秋随笔
晨起觉凉,秋意萦怀。午时,气温回升,秋阳甚暖。落日衔山,余温尚留。 晚饭后,约七点半,出来练拳。身如垂柳,意若流水。一念松静,归于自然。于中正安舒间,行拳四趟,周身气血通畅,意绪安然。自八月初恢复练拳,而来近三月,颇觉有所收益,加之近来少有饮酒,身体感觉好似从前。台静农先生磊落洒脱一生,晚年… 全文
等风来
那一年,我们一直在等风来。 我们等的不是一阵风,而是一个人。 那一年,刘亮兄多次与我说起,想找个合适的时间,三个人去皖北古镇临涣走一趟,从春天等到秋天,到年底了,也不见画家黄风东兄回来。 好书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世事无常,你对谁有了期盼,往往就会失落在谁身上。燕来寺演道师傅曾经开示:… 全文
诗酒稍逊愧称兄
秋分时节,我应下了紫筠的邀约,准备为他的新书《渡劫记》写一篇序文。 其后的日子,每天依旧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每于夜深人静,余心方安,始能坐下来灯前细读他的诗文。边读边划,不觉沉迷其间,耽于吟咏,竟至迟迟不能动笔。寒露已远,霜降又过,凉露濡衣,满山叶黄,我的心情一天天暗自焦灼起来。我甚至开始责… 全文

追随那一脉传统的书香
世上的文化,往往产生在江河湖海之畔。三百年前,古老的黄河,在苏皖之间,蜿蜒东去,昼夜不舍,灵气氤氲,孕育了一座文化古城,文人辈出。后若干年,黄河改流入海,但故道两岸,沃野百里,物产丰饶,文气不废,三百年后必有贤者出。 三十年前,一个清瘦的乡村少年,在黄河故道边一所简陋的乡村中学发奋苦读。身无… 全文

微行记
年少时候,曾有仗剑天涯的梦想,一箫一剑,任行江湖。如今书剑飘零,人箫俱老,只剩下青灯夜雨,江湖梦远。三更梦回三更后,瘦马驮诗天一涯。春深之夜,静听细雨敲窗,不由神思悠远,眷恋起前尘影事,散散漫漫忆起七年前的行迹,简而述之,是为微行记。 清明翌日。山居多年的庆迎弟电话给我,说这么… 全文

大河记
一个出自乡村的人,如果他的回忆中没有一片波光潋滟的水影,那是说不过去的,至少说是不可思议的。在我们野趣童年的每一个暑假,伙同一帮臭味相投的野小子,跑个三里五里,甚至十里八里,来到某条清澈宽阔的河边,脱光衣服,白条条跳进水里一阵畅游,大呼小叫,戏水摸鱼,是何等惬意的事情。 平楼村的孩子们是幸运… 全文

菜园记
能够拥有一块自家的菜园,种收由己,是何等惬意。如果再能淘上一口土井,安放一架辘轳,汲水灌园,则更足田园风味了。夏季的早晨,蹚着凉凉的露水,走进菜园,为新结的南瓜套花授粉,将西红柿的秧蔓紧固在竹架上,掐掉茄子棵上不会结果的侧蔓,顺手拔掉那片有点疯长的野草,再摘下几根顶花带刺的黄瓜。抬头看看,太… 全文

小学记
东南大学,在全国鼎鼎有名,而在平楼村却没有几个人知道,远不如东南小学家喻户晓。在平楼村,上过东南大学的仅善彬弟一人而已,而上过东南小学的比比皆是。因此,所谓名气大小,你要看在什么地方说起。 按照旧时的行政编制,隶属范楼公社的平楼大队由两个自然村组成,一个是我们平楼村,另一个则是村子东南五里许…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