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恐怕没有多少人再读纸质书了吧。就连我本人,尽管手机里面一直没有下载抖音、快手之类的软件,这两年也为微信里的短视频深深吸引乃至俘获,不知不觉中占去了大把时间,影响了休息,更是少看了许多好书。这一年,在自觉对抗那些精神鸦片的间歇,拉拉杂杂,读下了一点书,算是不负这一年的清静时光。
重读袁中道《游居杮录》、董桥《橄榄香》、陈巨来《安持人物琐忆》、永井荷风《永井荷风散文选》、张岱《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归有光《归有光散文选》。陈德文先生翻译的《德富芦花散文选》,也拟重读,可惜遍找不见,忘了在谁手里。凡我读过划过的书籍,与那作者、文字都是连了气息和文脉的,早晚都要归拢在我的身旁左右。
新读徐皓峰《逝去的武林》、林洙《梁启超家书》、张承志《黄土》、毛姆《面纱》、贾平凹《秦岭记》、董立勃《尚青》、高阳《明朝的皇帝》、葛兆光《唐诗选注》、王安忆《儿女风云录》。其中《面纱》《秦岭记》是今年春分之后新买,当月读完。尤其《面纱》一书,原作、译笔皆上佳,发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偏远的贵州湄潭府、瘟疫横行的背景下,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经历生死爱恨,揭去生活的面纱,找到内心的安宁。读完,为之低徊不已,感慨良多。《儿女风云录》刚刚读完,王安忆这些年比迟子建笔力更稳健,这部她最新的长篇小说,语言、人物、故事、风物、意蕴都相当好,大家气象,随处呈现。有不少分量的故事发生在徐州,文中提及了矿务局、火车站、淮海路、大马路、鼓楼、三珍斋、茄盒子、藕盒子、黄河故道、文工团、中州韵等等,都是徐州实有的地理人文风物,但是她始终不肯说出来徐州、大屯煤矿这些个名字,不知道为什么。毕竟1972—1978这六年她是在徐州地区文工团度过的,她的老公也是在那时确定、其后结婚的徐州人。这位才高八斗、十八岁来到徐州府、当年都听得懂徐州土话的老姐姐,这是咋啦,咋不提俺徐州了。葛兆光先生是学者也是才子,《唐诗选注》功力深厚,有眼光有新见,体察精细,文笔生动,不似那些老学究的冬烘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我网上买的,平生第一次网购,单位菜鸟驿站终于与我有了联系。
断断续续,没有竟读的书:宇文所安《晚唐》、史景迁《前朝梦忆》、梭罗《四季之歌》、帕斯捷尔纳克《人与事》,还有《礼记》《庄子浅注》《徐霞客游记》《陈式太极拳图说》。
由师兄首篇,拜读以下数篇。文人之才,雅士之怀,春华涌泉,浩浩汤汤,实佩服之至!
惭愧惭愧,半生沦落,一事无成。
雷兄语录:迷茫时读书,清醒时做事,忙碌时专注,闲暇时蓄力。圈子愈小,心怀更大。
吉明兄,这几句话很高,但平平如我,咋能说出来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