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屋记
牛屋,最终在村子里彻底消失,已不止二十年了吧。 在我老家平楼村那一带,所谓牛屋,并不仅指养牛的房屋,而是一所占地四五亩的大院子,里面饲养着生产队所有用于耕作的那些牲口,牛、马、驴、骡。 当年,老家平楼,一共四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牛屋。我们三队的牛屋,在村子的南边。隔一条东西大路,… 全文
牛屋,最终在村子里彻底消失,已不止二十年了吧。 在我老家平楼村那一带,所谓牛屋,并不仅指养牛的房屋,而是一所占地四五亩的大院子,里面饲养着生产队所有用于耕作的那些牲口,牛、马、驴、骡。 当年,老家平楼,一共四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牛屋。我们三队的牛屋,在村子的南边。隔一条东西大路,… 全文
现在,满村子,再也找不到一口水井。村中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恐怕都不知道水井为何物了。 过去,凡有水井处,必有人家。一口水井,维系着一村之人祖祖辈辈的乡情。所谓背井离乡,尽管井字有多种解释,但最终还是引申为家乡的意思。村子曾经走出去几位老革命,但凡见了乡亲,总不忘一再交代,“我也是喝着平楼村的井… 全文
几年前,是个什么季节,我忘了。一位朋友拿来一幅胡宁娜的《苍台读文章图》,给我看。说是,在快哉亭附近一家熟悉的店里购得。价格没告诉我,说是不贵。 一上眼,就感觉不大对头。先是纸质就不行,近年的胡宁娜怎么会用这种低廉的纸张作画呢。放眼整幅画面,笔墨、线条轻轻飘飘,浮在表层,没有文章气息,惶说气韵… 全文
今晚有些累。明天还要早早去单位。故不能再熬夜。发一篇十五年前写的旧作吧。没有电子文档,手稿亦不见踪影。幸亏留有一张原报的复印件。这篇稿子,原是发在《彭城晚报》的读书副刊。后来,《文汇报》的罗达成先生把它推荐到南方的《深圳特区报》发表。再后来,《扬子晚报》读书副刊、《工人日报》的文化周刊亦发表… 全文
这几天,都在翻检旧物。其实,随着一次次的搬居新家,旧物越来越少。 好在,我是个惜物恋旧的人。十余年间,迁居三次,义无反顾地扔掉了那么多东西,居然还保留着许多不甚起眼的小物件,悄然于岁月深处,静候着我于某个时日与之晤对。 午后,翻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东西。说是意想不到,实则是我早已忘记。先是一包… 全文
农历辛卯年(2011年)春二月,两次购书凡三十种,乃近年购书较多之时段。书目如下。诸君如有意,可来万松山馆喝茶翻书。 《雪山下的村庄》,范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讨山记》,阿宝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我选择,我向往》,张炜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我… 全文
为找一篇旧时的《金缕曲》填词,不期翻出十八年前的零星笔记。 草草翻读,一时沉入旧事。那一年,已是入秋,为了某个念想,一意出来打拼。天音尚幼,牵衣相送,恋恋不舍,三口之家分居一城一乡。清贫的时光,许多的无奈,就只为了一个念想,离开那个地方,换个环境,换种活法。种种不忍,种种艰难,都成往事。如今… 全文
《岭南本草新录》。刘克襄著。海豚出版社2011年8月版。 刘克襄 ,出生于1957年1月8日,台湾台中人,本名刘自愧,台湾作家、自然观察解说员。刘克襄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诗、散文、长篇小说、绘本和摄影作品二十余部。其作品包括《野狗之丘》、《失落的蔬果》、《风鸟皮诺… 全文
诗电影,是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 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 … 全文
万松山馆,乃老雷劳作之余、歇心之别业。以文会友,讲求一缘,凡读书、写作、赏贴、看画、观影、听曲、徒步、孝亲之事,均可于此交流。筑茅庐数间,听万壑松风,契阔谈宴,随情任性,皆有会心。到处是楼台,恨无茅屋三间,闲来听雨;偶然值亲友,犹有冰心一片,相与谈天。诸位,我在万松山馆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