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那一脉传统的书香
世上的文化,往往产生在江河湖海之畔。三百年前,古老的黄河,在苏皖之间,蜿蜒东去,昼夜不舍,灵气氤氲,孕育了一座文化古城,文人辈出。后若干年,黄河改流入海,但故道两岸,沃野百里,物产丰饶,文气不废,三百年后必有贤者出。 三十年前,一个清瘦的乡村少年,在黄河故道边一所简陋的乡村中学发奋苦读。身无… 全文
世上的文化,往往产生在江河湖海之畔。三百年前,古老的黄河,在苏皖之间,蜿蜒东去,昼夜不舍,灵气氤氲,孕育了一座文化古城,文人辈出。后若干年,黄河改流入海,但故道两岸,沃野百里,物产丰饶,文气不废,三百年后必有贤者出。 三十年前,一个清瘦的乡村少年,在黄河故道边一所简陋的乡村中学发奋苦读。身无… 全文
年少时候,曾有仗剑天涯的梦想,一箫一剑,任行江湖。如今书剑飘零,人箫俱老,只剩下青灯夜雨,江湖梦远。三更梦回三更后,瘦马驮诗天一涯。春深之夜,静听细雨敲窗,不由神思悠远,眷恋起前尘影事,散散漫漫忆起七年前的行迹,简而述之,是为微行记。 清明翌日。山居多年的庆迎弟电话给我,说这么… 全文
今晚有些累。明天还要早早去单位。故不能再熬夜。发一篇十五年前写的旧作吧。没有电子文档,手稿亦不见踪影。幸亏留有一张原报的复印件。这篇稿子,原是发在《彭城晚报》的读书副刊。后来,《文汇报》的罗达成先生把它推荐到南方的《深圳特区报》发表。再后来,《扬子晚报》读书副刊、《工人日报》的文化周刊亦发表… 全文
这几天,都在翻检旧物。其实,随着一次次的搬居新家,旧物越来越少。 好在,我是个惜物恋旧的人。十余年间,迁居三次,义无反顾地扔掉了那么多东西,居然还保留着许多不甚起眼的小物件,悄然于岁月深处,静候着我于某个时日与之晤对。 午后,翻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东西。说是意想不到,实则是我早已忘记。先是一包… 全文
为找一篇旧时的《金缕曲》填词,不期翻出十八年前的零星笔记。 草草翻读,一时沉入旧事。那一年,已是入秋,为了某个念想,一意出来打拼。天音尚幼,牵衣相送,恋恋不舍,三口之家分居一城一乡。清贫的时光,许多的无奈,就只为了一个念想,离开那个地方,换个环境,换种活法。种种不忍,种种艰难,都成往事。如今… 全文
万松山馆,乃老雷劳作之余、歇心之别业。以文会友,讲求一缘,凡读书、写作、赏贴、看画、观影、听曲、徒步、孝亲之事,均可于此交流。筑茅庐数间,听万壑松风,契阔谈宴,随情任性,皆有会心。到处是楼台,恨无茅屋三间,闲来听雨;偶然值亲友,犹有冰心一片,相与谈天。诸位,我在万松山馆等你们
巍然的老家,其实也是泰平的老家。 翻一遍袁兄的这本书,就等于回了老家一趟,那些旧时风物,这一大堆流年碎影,带着悠远而温暖的家园气息扑面而来,让我在夜深人静的城市悄然长立,频频回首,极力张望三十年前的那一片故土。远望可以当归,回忆是一种幸福。许多个夜晚,我都沉浸在巍然制造的那一片感伤中,感伤且… 全文
今日小雪。晨起,步行上班。空气清冽,哈气成雾。大步前行,峰回路转,见山边草地上薄霜轻笼,便想起一句话来,“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这是《板桥家书》里的句子,初读于二十年前。此刻,我坐在温暖的办公室,抬头望山,晴暖的天空下,不见飞鸿,不见雪影。 不经意间,我在等待着第一场大雪的到来。就在我的… 全文
忙碌终日,一无可记。 秋风落叶,田园将芜。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再过两天,霜降就到了,早晨起来,山野的草木间,凉露湛湛,愈见苍黄,这让我惦念起老家菜田里那一片经霜后的白菜萝卜与那一碗母亲熬煮的红芋稀饭。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重阳当晚,许是菊开那夜。应邀参加一个诗会,与诗人… 全文
前几天,因公去了趟丰县。那是我的老家,18岁前,我一直生活在那个地方。后来,去外地读书。毕业后,又回到故乡,教书四年。然后就离开了那里,一别13年了。 梁寨,是苏皖交界处的一个旧镇,南与安徽一河相隔,婚姻互通,风俗无二,鸡犬之声相闻。那条沉睡数百年的大河,便是黄河故道。若干年前,故道两岸,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