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个中国人走进德国某小镇的车站理发室。尽管理发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却不愿意为他服务。理由是,这里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理发,这是规定。中国人委婉地提出建议,说反正现在店里也没有其他顾客,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理发师更恭敬了,说虽然是夜里也没有别的人,我们也得遵守规则。无奈之中,中国人走到售票窗前,要了一张离这儿最近的那一站的车票。当他拿着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室时,理发师很遗憾地对他说,如果您只是为了理发才买这张车票的话,真的很抱歉,我还是不能为您服务。
当有人把深夜小站理发室的故事告诉给一群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不少人就感慨万端,说是太不可思议了,德国人真的太认真了,这样一个时时处处讲规则讲秩序的民族,永远都会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但有的人就不以为然,说偶然的一件小事,决定不了这么大的性质,一个小镇的车站,一个近乎迂腐的人,如何能说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呢。双方甚至还为此发生了争执,相持不下之际,就有人提出通过实践来检验孰是孰非。于是,聪明的留学生们共同设计了一项试验。
他们趁着夜色,来到闹市街头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在一左一右两部电话的旁边,分别贴上了“男士”、“女士”的标记,然后迅速离开。第二天上午,他们又相约来到那个公用电话亭。令他们惊奇的一幕出现了:标以“男士”的那一部电话前排起了长队,而标以“女士”的那一部前却空无一人。留学生们就走过去问那些平静等待的先生,既然那一部电话前没有人,为什么不到那边去打,何必等这么久呢?被问的先生们,无一不以坦然的口吻说,那边是专为女士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打,这是秩序啊……
又是秩序,这让留学生们立马想到了平日常见的奇事:在城市的每一个路口,无论是什么时候,只要禁行的红灯亮着,即便路上一辆车也没有,行人们也一律停步,坦然等待。
留学生们不再争执了。他们终于理解了深夜小站不能为你理发的理由。默然回去的一路上,他们每个人都想了很多,大家都隐隐觉得自己乃至自己身后那个曾是礼仪之邦、崇尚井然有序的民族,这许多年来,可能于无意之中慢慢丢失了一些美好的东西。无论我们有着多么巨大的热情和美好愿望,如果生活中忽视了那一份起码的规则和秩序,那么我们的民族依然很难融入世界强国之流。不知是谁缓缓说道,这是我们在德国学到的最为宝贵的一门课程,这比拿到任何名牌大学的学位都重要。
写于2001年11月28日。先后发表于《彭城晚报》、《太原晚报》、《中国交通报》、《中国财经报》、《工人日报》、《羊城晚报》、《人民铁道报》、《杭州日报》、《上海时装报》、《人生与伴侣》杂志等处。获得第十三届华东地区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二等奖、江苏省第十二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